扶贫甘蔗特别甜
入秋,农户陈克松家屋后的甘蔗林里,日渐成熟的甘蔗又高又密,散发着阵阵清香。墨绿的叶子,迎风摇曳,沙沙的声响昭示着丰收的喜悦。
这里是毛里湖镇中心村,也是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扶贫点村。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52人,陈克松就是其中之一。据了解,今年72岁的陈克松常年患有慢性病肺结核,儿子离异在外打工糊口,留有一孙女在家读书,其老伴毛小英因病去世后,家庭生活更加拮据。当地政府了解到相关情况后,将陈克松一家纳入建卡贫困户。通过相关扶贫惠民政策,减轻了孩子学杂费及老人医疗费的负担,改造了危房,陈克松松了口气。既当爹又当妈,七十多岁的老人,家里全部的开支都落在陈克松一个人身上,尽管他勤勤恳恳,但还是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。如此家境,若能脱贫,定能引起其他贫困户的效仿。
扶贫先扶志,树立脱贫典型,是首要之选。在发展产业扶贫的同时,市场监管局和村委班子们也在时刻思考着如何鼓励贫困户们自己“站起来”?如今年轻人都外出谋生路,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,老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在一亩三分地坚守刨食。这是一个社会现实,也是中心村的真实写照。年轻劳动力缺乏,如何把土地用活,摆上了议事日程。走出去、请进来,种青蒿、种菜苔、种葡萄、稻田养虾、办合作社,不断的尝试、摸索,以点带面,于是贫瘠的土地就在产
业转换中流转起来了、鲜活起来了、肥沃起来了。农户们热情高涨,或自种、或入股分红、或到合作社务工。不出家门口,就能赚到钱,家庭工作两不误!对于村民来说,这是两全其美的致富大好事!
陈克松家有8亩水田和3亩旱地,通过上门走访摸底,市场监管局扶贫干部动员老人把田地全部进行流转,仅留屋后的7分地作为菜园子。一老一少在家也吃不了那么多的菜,于是大家商量灵机一动,又从7分地中分出5分来,种下甘蔗。虽是上了年纪,但陈克松干起农活儿来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,屋里屋外是一把好手,打药、施肥、除草、灌溉,纯绿色、无污染。5分地的甘蔗,长势喜人,节节拔高。这是一家老小的家用补贴,只要打开后窗,坐在屋里的陈克松都会洋溢满脸的笑容。
2018年,5分地收获了一千多根甘蔗,一根一根的青皮甘蔗,差不多都有两人高。陈克松早早的在菜园边挖下了两个大土坑,把甘蔗收割后,去掉多余的叶子,一根一根的放倒在土坑里,放满后上面盖上土,这样储存的甘蔗不会烂,也特别甜。入冬后,陈克松脚踩三轮车,走家串户的吆喝卖甘蔗,2元1根,20元1捆。乡里人老实,自家作物卖得也便宜,他们不计体力、不计工钱,也不计较你当场吃一截半根,只愿汗水没有白留,能有人看上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就行。
“这样太辛苦,一天也卖不了几根,一定要帮老人把甘蔗卖出去!”市场监管局驻村扶贫干部们群策群力,决定利用微信媒体强大的宣传作用,到陈克松的甘蔗地里拍照片、拍视频,放到微信平台上、放到朋友圈里,让大家相互传阅转载。这样一来,陈克松家的青皮甘蔗一夜之间被人知晓,同事、朋友、个体户、教师、政府工作人员……很多“微友”发来信息,你1捆,他2捆的都来订购,两坑甘蔗一下子找到了销路。有的人自己根本吃不了这么多,掏钱时告诉我们:“吃根甘蔗就能给一个家庭带去致富的希望,想想这甘蔗吃着就甘甜!”
隆冬时节,市场监管局号召青年干部们一行16人,下乡去陈克松家“爱心义卖甘蔗”。大家穿着棉衣,哈着热气,顾不上寒冷,管不了脏乱,在户主陈克松的带领下穿过堂屋,打开后门,走进菜园子。园里早已被勤劳的老人种下了菜苔,陈克松用锄头先拂去一层积雪,再刨开一层湿润的土壤,现出一根根整齐的甘蔗。大家分工协作,有的人负责把甘蔗运到屋外的水泥坪上,有的负责用菜刀砍掉尖和蔸,有的负责数数、装袋。大家有条不紊,被砍掉的甘蔗尖,又被大家捡起来,洗净,一嚼,清甜滴!陈克松喊大家随便吃,但没有一个人想去“随便”。“卖不出去的甘蔗,今天终于有着落了!”陈克松搓着两手的泥巴,激动地说,“感谢你们啦!”装袋的甘蔗被大家背上车,下一站,将一一送往订购的“微友”手中。
甜甜的甘蔗,饱含着农民的希望;扶贫的汗水,凝聚着干部的深情。一根甘蔗就是一份爱心、一个希望,一条致富路。陈克松说:“今年卖了,明年我还种!”
(津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陈钢)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