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创建为媒,保食者无忧
近年来,常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把食品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、民心工程,以落实“四个最严”要求为核心,以示范创建为抓手,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2019年,食品安全工作综合考核全省排名第一,“食品安全满意度”测评全省排名第二。
市场快检,确保“菜篮子”安全
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以来,常德市市场监管局发挥大市场监管资源优势,坚持源头严管、过程严控、风险严防,打造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,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。
抽样、检样、剪切、浸泡、加热、检测……武陵区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检测员毛晨光每天的工作。作为常德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,市城区80%以上农贸市场的蔬菜都出自这里。在武陵区,分布城乡的每个快检室都有像毛晨光一样的检测员,他们用心守护着常德市民的“菜篮子”安全。作为常德市的中心城区,目前武陵区23家农贸市场均建立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,区政府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5万元,保障检测室全面规范运行,年均承担农贸市场蔬菜快检33.5万批次,快检结果一天一公示。
图为检验员在学校食堂开展快检
鼎城区三滴水水产大市场是常德市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,千家万户每日餐桌上的鱼鲜就来自这里,为了让市民吃到一条安全放心的鱼,鼎城区政府出资招标建立第三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,近三年共落实监督抽检经费620万元,积极打造“全国放心农产品示范性市场”。
为了解决以往食用农产品快检存在的设备相对落后、人员操作不专业不规范、问题发现率低、快检品种少、批次少等问题。常德市市场监管局通过设备更新、人员专业培训,提升检验人员能力素质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、权威性。2020年,全市共安排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30591批次,抽检量达5批次/千人标准。
“护苗”行动,严管校园周边食品安全
5月22日,在常德市第一中学、武陵区青林小学等学校门口,都出现了一个蓝色公示牌,被学生、家长纷纷围观,这是常德市在校园周边设置的“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示牌”。为进一步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制,明确监管部门职责,常德市创新工作思路,设置“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示牌”,在公示牌上注明学校、教育、市场、卫健、城管等5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、联络员及联系电话、食品安全举报电话,向社会公示,接受社会监督。目前,全市共设置公示牌1714块。
图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示牌
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对辖区内的中小学校、幼儿园、托幼机构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主体监督检查,开展常态化巡查执法,推进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治理。针对部分食堂硬件设施基础较差等问题,从政策引导、技术指导等方面入手,全面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水平,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食品安全。2020年暑假期间,市城区学校共投资约3300余万元,用于学校食堂提质改造。
“三小”、米粉提质,聚焦难点树样板
津市市银苑路原有63家小餐饮店,大多数店面环境不整洁,食品存放不标准等问题。经过半年的规范整治,目前街道所有门店面貌焕然一新,店内干净整洁、布局流程合理,食品安全风险大大降低,成为当地有名的美食一条街。一条条街区的华丽转身,其背后正是常德市“三小”专项整治的成果。改变的不只是银苑路,还有全市291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,4260家小餐饮,177个食品摊贩集中区。
图为小餐饮明厨亮灶提质改造后全景
“三小”治理历来都是一个监管难题,常德市因地制宜,采取多级协同、部门联动等方式,深入推进“三小”综合治理。连续两年常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把“三小”综合治理作为突出抓好的十项重点民生实事之一。为有效强化对“三小”食品经营摊店的监管,组织制定《常德市食品加工小作坊管理办法》等规范性文件,出台小餐饮以奖代补政策,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1万家小餐饮提质改造建设。
常德人对米粉情有独钟。“米粉如何吃得更放心?”“常德米粉如何传承发展起来?”成了全市人民的期待。
图为常德米粉产业数字化暨智慧监管平台启动仪式现场
2016年,常德市政府组织实施米粉提质工程以来,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专项整治、引导帮扶等方式,对全市湿米粉生产企业进行了优化整合、提质升级,43家湿米粉生产企业、小作坊整合为17家,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。2017年,常德米粉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2020年成立常德米粉产业发展集团,对常德米粉产业进行整合升级、品牌扩张,米粉产业全面实现集中生产、冷链配送、冷藏销售。目前,全市米粉企业日生产米粉达到80万公斤,米粉行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,米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。正式启动常德米粉产业数字化暨智慧监管平台项目,构建米粉原辅材料生产、流通和消费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,助推常德米粉由“小特产”迈向“大产业”。
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只是载体,让市民感受到“看得见的放心”,享受到创建催生出来的民生红利,才是常德市场监管人初心坚守和不懈动力。
(吴洁琼)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